潤餅節活動進程
春日潤餅蔓延
滿腹春味台北城
潤餅春味
春  茶事
春食基因
潤餅的城鄉經驗
基隆午夜的潤餅阿伯
三代潤餅
泉州潤餅宴
廈門潤餅匯
台南潤餅盤
台北潤餅席
 


廈門人叫潤餅為薄餅,吃法和泉州潤餅十分不同。

泉州潤餅的食材要分別處理,分別盛放,包潤餅時再一樣樣包起來,既分離又融合,彷彿是泉州多元文化拼盤的象徵。

但廈門潤餅卻是將食材分別處理後再匯在一起燉煮,要吃那種食材你儂我濃總匯一方的味道,廈門人還有一種說法即「隔夜的薄餅更好吃」,意味著經過一夜匯聚的潤餅食材的滋味更難分難捨。

這種吃潤餅的不同方式,和廈門的獨特地理人文背景有關,廈門位於閩南文化重鎮泉州和漳州古城的中間,在地域人文發展上,泉州人和漳州人有各行其道,互相不太往來的特色,泉州的都會意識較強,從商居多,自南宋以來,和杭州、蘇州的交流反而更頻繁。

但廈門這個地方,卻成為泉州人和漳州人混合相匯之所,雖然泉漳相爭械鬥在所難免(這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台灣的泉、漳移民身上),但時間一久,泉漳通婚匯和自然不可避免。

廈門潤餅就反映了這樣的文化處境,泉州的潤餅傳統和本來不吃潤餅的漳州相會,就產生了較直接、不繁複的廈門潤餅,切工不用那麼講究(反正要匯在一起),但要味道濃厚,以農業營生為主的漳州人口味本來就較重。

廈門在海口通商之後,城市日漸繁華,廈門人生活水平提高,廈門潤餅也逐漸出現各種豪華版,如林語堂夫人廖翠鳳女士是廈門鼓浪嶼人,本家是富商,她做的廈門薄餅中就會用到比較貴的食材如香菇、冬筍和海蝦。

廈門潤餅的高麗菜量用的比泉州潤餅多,跟漳州是高麗菜盛產區有關,因廈門人喜歡爛糜的口味,因此高麗菜要去菜梗,才容易燉爛。

吃廈門潤餅,圍著一大鍋熱乎乎的潤餅菜,和泉州潤餅吃冷食的傳統不同,也可看出泉州潤餅和寒食祭祀的關聯,廈門潤餅就較不適合祭墳。

不管是泉州潤餅或廈門潤餅,都成了閩南最重要的儀式食物,甚至我們可以在台灣依一個人的家庭如何吃潤餅,而判斷他的祖輩來自何方,潤餅也成了辨識身分的認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