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到廈門去,在友人家吃到了傳統的廈門滷麵,讓我想起了阿嬤的滷麵。

小的時候,每逢特殊的日子,阿嬤都會準備一大碗的滷麵,滷麵的作料很繁複,有肉羹、蝦米、金針、菠菜、香菇、扁魚、白蘿蔔、胡蘿蔔、白菜、雞骨、紅蔥頭。滷麵的做功也很精細,不是大鍋煮就可了事,我最喜
  歡看阿嬤整理食材,一樣一樣按順序先後川燙炒煮,然後做出華麗澎湃的大碗麵,吃起來幸福極了。

記憶中阿嬤做滷麵,一定和某些特殊的日子有關,例如阿公過生日,不管桌上有多少山珍海味,阿公一定不會吃太多,因為他總等著最後上桌的滷麵,然後胃口好極了的連吃好幾碗。還有多年未回家的大舅歸來的那天,阿嬤也準備了一大鍋的麵,而我也看到大舅吃滷麵時眼眶都紅了。

由於滷麵準備費工費時,阿嬤並未常做,小時候我也不知道阿嬤做的滷麵就是廈門滷麵,直到上大學後看了林太乙女士寫的《林語堂傳》,才恍然大悟原來阿嬤的滷麵竟然和林夫人廖翠鳳女士做的滷麵十分相似。

如今要吃到道地的廈門滷麵並不容易,街面上雖然也有人賣,卻沒人肯做材料那麼豐富的滷麵了,但在廈門又吃到了道地的滷麵,使我起了心要好好的重現阿嬤的滷麵,回台後我開始做滷麵,為自己找回阿嬤的滋味。

這一回南村落與林語堂故居企劃林語堂家宴的滋味重現,我身為廈門阿嬤的外孫女,自然義不容辭的擔下了做廈門滷麵,這一回我參考的食譜是廖翠鳳女士,希望我所記得的阿嬤的滋味能幫助我重見林語堂家滷麵的美好滋味。

食物是文化的載體,是最能引起人們感同身受的事物。在今年春天林語堂故居舉辦的第一屆春天的潤餅節中,有八十多歲來自泉州的老先生,在吃完道地的泉州潤餅後,含著淚感謝潤餅節幫他找回了家鄉的滋味。

今年秋天,在語堂先生過生日的十月,林語堂故居和南村落一起合辦「林語堂的美味飲宴」,藉著重現林家美好的味覺盛宴,讓我們一起紀念語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