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桐工坊裡,泰雅族婦女埋頭織布。
洪添賢/攝影(南村落照片提供)
用現代思考與技術 傳承原始民間工藝

清晨離開台北時,天空還飄著細雨,一過南北天氣分隔的苗栗火炎山之後,晴空亮麗,我們的心情轉好,不再擔心要在雨中採訪深山部落。

我們終於抵達苗栗泰安鄉的象鼻部落,這個名字是日本人取的,因為附近有一座形似象鼻的大山;這裡也是象鼻古道的起點,可以一路翻山越嶺直達苗栗大湖;如今古道早已荒蕪,但架在大安溪上的百年吊橋還挺健得很,仍然是放學的孩童回家的捷徑。

我們此行拜訪的是在象鼻部落設立野桐工坊的女子尤瑪.達陸,本來大學念中文的她,卻在有了穩定的教書工作後,決定繼承來自母系的泰雅織布民藝。

教導尤瑪.達陸的人是她的外祖母,用著傳統的木箱織布機,尤瑪的外祖母用口述及身教的方式,一點一滴教會尤瑪各種織布的技巧。在泰雅的傳統中,善織的女性在族裡的地位很高,因為織布並非一件簡單的事,需要頭腦很好的人才能默記那些繁複的織布工序,「其實織布很像數學,數學不好的人是學不好的。」尤瑪.達陸說道。

尤瑪.達陸自己學藝的過程很辛苦,使她決定應當去學一套方法,讓更多的泰雅族婦女也可以學會老祖宗的東西,於是尤瑪考進了輔大的織品研究所,學習用現代的思考及技術去傳承原始的民間工藝。

學會繪寫組織圖織譜的她,可以把傳統的圖紋寫成織布機能閱讀的語言,教導只有國小、國中程度的泰雅婦女讀懂織譜後操作織布機;畢竟不是每一個人家中都有個善織的祖母。

尤瑪說,泰雅織布傳統的式微已經很久很久了,早在日治時期就禁止泰雅族人織布,只有少數人才敢偷偷織,後來又因各種工業布的出現,會織布的族人越來越少,使得這項傳承數千年的泰雅文化凋零衰退。

以「野桐工坊」 紀念深山裡的野桐部落

野桐工坊織出泰雅族的新娘禮服。
洪添賢/攝影(南村落照片提供)
尤瑪立了志要復興族人的傳統文化,她說服了家人,最支持她的是來自湖南的漢人父親,和同是泰雅族的丈夫林為道,他們在自己部落裡開墾荒地,種苧麻、建工作坊,取名為野桐工坊。

為什麼叫野桐工坊?我問。野桐和油桐有什麼不同?這是我們一行人一路上討論但沒一個人搞得懂的問題。

原來野桐在八九月開紅花,和出名的四五月開白花的油桐根本是不同的植物。

尤瑪說她外祖母所屬的部落原本在更深山裡,當時叫野桐(alang lihang)部落,後來才遷到大安部落,叫野桐工坊是紀念這段遷徙,以及不忘原鄉的心意。

老人守護幾乎絕種的紅苧麻

工坊栽種的苧麻。
洪添賢/攝影(南村落照片提供)
我們在種滿苧麻的園子裡走著,尤瑪說起她如何尋獲失落的夢幻紅苧麻的往事。

原來泰雅族織布的傳統植物用的是紅苧麻,梗莖比較粗,做出來的麻線織成的布比較堅硬耐用。但日本人不准泰雅人織自己的布,可是傳統苧麻適用在軍用布上,日本人在台大量改種青苧麻,青細苧麻出纖量較多,也可以析出較細緻的麻纖,這種較細的麻線可以織出透光的布,是和服必需的用品,青苧麻成了可以回銷日本的經濟作物,於是紅苧麻在台灣幾乎消失了。

當尤瑪想復育栽植傳統的紅苧麻時,她根本找不到種子,雖然在台中霧峰的農業試驗所有當年留下做研究保種的苧麻,但尤瑪還是希望能夠找到泰雅傳統的品種,正覺得焦慮的她,在1995年田野訪查的一天,在新竹五峰的農家看到了一處紅苧麻園。

種紅苧麻的老人家,守著園子已經七十年了,早年還有客家村落的老人跟她買紅苧麻去做麻繩,後來買麻纖的老人過世後就再也沒人買了,但老人家不捨荒廢田園,還是繼續照顧這些幾乎絕種的夢幻紅苧麻。聽到尤瑪需要苧種,老人家高興地說她整片田園都可以讓尤瑪隨便採用;因為尤瑪的出現,讓老人家明白她的守護原來是有天意的,要她把對她已無經濟價值的作物傳下去給後代,傳接的過程,不知不覺已過了十二個年頭。

尤瑪園子裡的紅苧麻長得很好,到了八月多時就可以長到一個人高,在野桐工坊裡,種麻、採麻、製麻線、染色等等工序都是親手做。

園子裡也種有染色的植物,尤瑪挖出了薑黃的根,我想起了自己家中經常備用的印度黃薑頭,卻不知這也是泰雅族常用的植物染料,我聞著從土中挖出還沾著土泥的薑黃根的清香,想著以後薑黃不只可以做印度咖哩了。

工坊裡編織的女人,不少有坎坷的身世

在尤瑪.達陸的野桐工坊裡織布的女人,不少都有坎坷的身世,有的是喪偶的單親媽媽,有的是失婚婦女,有的家人生病、家計困難。尤瑪說部落裡能維持生計的工作不多,離開部落去都市謀生又常引發家庭離散的種種問題(如親子教養、老人乏人照顧等等),她希望藉著用織譜傳授的技巧,讓更多泰雅族婦女學會傳統的技藝。她並且希望這樣的工作模式不僅可以在野桐工坊實行,也應當傳播到其他泰雅部落,讓更多婦女走上既有工作且兼及恢復泰雅織布文化的道路。

但這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尤瑪走來一路艱辛,作為先驅者的她,不得不定義野桐工坊的首要目標是文化保育。泰雅族可依據不同的織布傳統,分成不同的群落;織布圖示的紋理造型等於是群落的圖紋語言及識別,可用來標示他們的身分;野桐工坊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製作整理泰雅族八大群落的紋樣(北勢群、大嵙崁群、南澳群、馬力巴群、馬力闊丸群、霧社群、太魯閣群、木瓜群),做成博物館規格般的檔案,而且統統有織譜,只要學會織譜,就不怕部落老人的手藝失傳了。

你穿什麼你就是什麼

野桐工坊對泰雅織布保育文化的看重,也得到一些博物館專案的肯定。野桐工坊接了一些製作博物館等級的泰雅傳統服飾的案子,也陸續到日本及其他國家有收藏泰雅傳統文物的地方去研究,讓失傳沒落的文化得以再現。

除此之外,現在也有很少數的泰雅族人訂製婚禮服飾,尤瑪說她特別高興能製作這些用在生活中而非擺在博物館裡的服飾,因為這些穿著傳統服飾的新郎新娘,展示的是泰雅織布優良榮耀的傳統。

我看到織布機上一件正在編織的嫁衣,想到以前在原住民觀光藝品店中看到的那些粗糙難看的衣服。看重自己的傳統服裝,就是看重自己的文化。你穿什麼你就是什麼,穿世界名牌服裝並不能展示台灣人的身分,想想日本人多麼重視和服的傳統,就知道我們有多不重視服飾的文化傳承。

我和正在織布的班長聊起天來,她說起剛來工坊的前半年很辛苦,因為要很努力學習,但學半年後就慢慢上手了,如今她一坐上織布機,心就安定下來。她說織布的工作一點都不枯燥,因為要用上不少腦力,而且會激發挑戰心。如今她看到別人織出更繁複更精巧的紋樣時就會想去學,而織出自己得意的作品時也會有很大的心靈滿足。

離開野桐工坊前,我們一行人去走百年吊橋,遇到放學的孩子在吊橋上嬉耍,吊橋很美,好像一雙溫柔的手擁抱著壯闊的大安溪谷。

我忽然領悟到傳統的吊橋,就像傳統的服飾,也許不如現代的水泥橋方便,但誰會想去水泥橋上散步呢?尤瑪.達陸帶著野桐工坊的織女,也正用著她們溫柔的雙手編織著泰雅部落豐富的織布文化。

●「野桐工坊小小市集分享會」5月24日星期六19:00於南村落(台北市師大路80巷10號)舉行,詳情請上網查詢:www.southvillage.com.tw

【2008/05/21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