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漂亮的漂流木椅子!」在小小市集中,一名客人看到來自原住民的手工產品,愛不釋手,他看著字跡模糊的定價標籤,「兩萬五千元,我買了!」一旁的工作人員趕緊解釋,「是兩千五百元啦!」這名客人驚訝的大叫:「怎麼會那麼便宜?」

 「少一個零」的背後,其實代表原住民和別人不同的價值觀。對功利現實的城市人來說,也許是撿到便宜的心態;就連籌辦小小市集的作家韓良露,也曾勸他們合理反應價格,藉以價制量,提高商品收入和經濟效益,但對原住民來說,金錢並不是他們唯一的目的。

 「繼續工作比賺錢重要!」成立原住民布木工坊的臺東縣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說,偏遠地區的原住民經常失業,引發家庭及教育問題,對他們而言,辛勤工作代表的意義,除了改善物質環境外,更能提升自我價值。

 翻開美麗花紋的編織布包,上面掛有女性工作者的名字,代表由她獨自手工完成,這也是鄭漢文堅持的;雖然比分工還花時間,卻能帶來創作的心靈滿足,不是多一點金錢能取代的。尤其很多原住民孩子看到媽媽拿起針線,「心就靜下來了!」從媽媽的辛苦中,意識到自己要努力讀書,這也是工作帶來的正向改變。

 在小小市集中,很多是來自偏遠鄉鎮的地方產業,韓良露觀察到,許多逛市集的客人,可能都帶有一種「幫助弱勢」的心態,覺得自己是在「給予」。但她認為,在買賣過程中,並不只是錢與物的交流,這些產品來自不同生活經驗,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和生命故事,「我們用價錢買到的是更多價值!」

 「生態環保就是很重要的附加價值。」韓良露舉例說,在原住民工藝傳統中,都是使用自然廢棄的材料,像是從山上沖刷下來的漂流木,或海邊的大小石頭,這樣就不用砍伐森林和挖掘土石,能維持水土保持並減少溫室效應。反觀我們買一張北歐國家製作的桌子,就得花費許多海外運送的燃料和汙染的成本。

 最特別的是,這些漂流木家具都不油漆,除了讓木材可以和空氣接觸而呼吸外,更重要的是,原住民不會因上漆而吸入有毒性的氣體,對健康比較好。雖然這些產品的使用年限,會比有上漆的產品短,「但是物品和人一樣,都有使用期限,反而可以使我們懂得珍惜。」韓良露說。

 「好可愛的貓頭鷹!」在展場中,角石工作坊的石雕作品吸引大家的目光。很難想像,它們原本全是海邊撿拾回來的石頭,在琢磨發光的過程背後,還有一段感人的生命故事。原來這些石雕作品的作者王宗雄,是身障原住民,他看待自己就像是無用之石,起初面對這些沉默石頭時,只覺得它們好醜,不知如何動手雕刻。經過幾個月的思索,他突然有了領悟,其實自己就和這些廢石一樣,他看石頭不美,就好像別人看他不美一樣,但重要的是他如何看待自己。

 儘管自怨自艾,王宗雄心裡還是希望別人能看到自己的特色。他抱著這種心情,開始注視石頭,望穿它的內在形狀和力量,「石頭是我,我就是石頭」,他聽到石頭的聲音,和石頭對話,在雕刻過程中,逐漸發現另一個有用的自己。

 手工製作,給予工作者和自己內心對話的機會,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從另一角度來看,它更是一種健康的工作方式。在原愛布工坊裡,可以看到一種織法細密的鏤空袋子,這種特殊的「勾織」,是鄭漢文刻意分配給年紀大的婆婆做的,除了讓老年生活有所寄託外,更重要的是,在不停使用大拇指、食指、中指的編織過程中,老婆婆還能同時訓練手部末梢神經,預防老人癡呆症。韓良露說,「幾百元的付出,還可以讓老年人健康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國語日報